再论文字下乡的行文思路

再论文字下乡的行文思路

问: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观点
  1. 答: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观点:
    ①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空间阻隔很好理解,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派虚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②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③在乡土社燃誉会中,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方法尘段燃,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用不到文字。④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2. 答:本文作者的基团野本态度是为乡土社会文盲率高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即因为是乡土社会,所以不需要文字。即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在乡土社会生活不需要文字。如果要做文字下乡,便要改变乡土社枣或漏会基层性的本质和特征。
    综合文字下乡凳烂和再论文字下乡的中心思想即,乡土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土地的深刻眷念,世代生活在一个熟悉的小环境里面,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只需要个别性的经验知识便可以生活,而且世代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定型社会。再这样一种熟悉定型的环境中,人生面对生活只需要本能和习惯,不需要依靠记忆,所以也不需要文字来帮助记忆。
问:如何解读《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1. 答:《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概括:本章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樱如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握段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脊皮启,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问:再论文字下乡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1. 答:《文字下乡》一章可分四大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认为乡下人“愚”与其不识字有关。
    1.认为乡下人愚笨
    2乡下人不识字不及人
    3城乡孩子各有所长 比不上城里人.
    4因生活环境各有所短.
    5乡下人不识字不及城里人
    6—12为第二部分,面对面社群不需要文字,自然没学会识字。文字自身也有局限性。不能认为不识字就是愚。各段内容要点:
    6.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靠当面交流
    7.声音、气息交流
    8.面对面社群不用文字
    9.文字传情达意要讲究文法.艺术
    文字难以传情达意且有可能消亡
    10.说话可以不讲究文法。
    11.文字链燃睁是间接说话,还可能段慎消亡
    12.乡土社会不用文字不能说愚
    13—17为第三部分,乡土社会里不只不需要文字,有时连语言也是多余的。
    13.面对面社群里语言也是不得已使用的工具
    14.语言只能在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小范围内会出现“行话”这种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只是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
    17.特殊语言有两面性:一方面有效地完成了交际任务,另一方面使人与传达情感有障碍
    18.熟人可以眉目传情,语言也是多余
    19.总结全文观点:单凭文字与语言判断乡土中人的智愚不科学。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多次谈到乡土中人不需要文字,甚至完整的语言表达也显得多余。但这并不是否定文字下乡的意义与作用。只是想还原乡土社会人尽管不识字棚岁,有些场合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但绝不能认为乡下人愚笨。
    文中对语言的认识有深刻的一面,也有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文字终究不会消亡。学习要更思考一步,才有收获。
再论文字下乡的行文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